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490号第26层2611号房(仅限办公) 17023589854 uncaring@163.com

精品项目

退款竟需扇娃操作 平台监管缺位让消费者维权陷困境

2025-10-27

文章摘要:在当下电商与平台经济高度发达的背景下,不少消费者遭遇退款难、维权难的困境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有的平台竟要求消费者通过“扇娃”(即来回催促、反复操作、自动化验证等类似行为)才能触发退款流程,这种“扇娃”式操作体现出平台对责任的规避与漠视。本文将从“扇娃”操作的表现形式、平台监管缺位的制度原因、消费者维权的现实困境、以及破解路径与制度完善四个方面展开深入剖析。首先,我们揭示“扇娃”退款机制的具体套路;其次,探讨监管和法律在平台治理中的空白与偏差;然后,梳理普通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、成本高昂、执行难等困境;最后,提出制度补位、技术赋能、公益支持与消费者自救的对策。通过这篇文章,希望引起社会各方对平台经济责任的重视,推动制度完善,让消费者不再在“扇娃”操作中疲于奔命。

一、“扇娃”退款套路

所谓“扇娃”操作,是指平台或商家在设计退款流程时,将权限踢皮球、增加操作步骤、设置反复检查机制,使消费者不得不不断“催促”“重复操作”才能最终获得退款。消费者原本申请退款后平台不及时回应,系统自动关闭,迫使其再次提交;若仅一句催促还不够,系统还可能要求上传额外材料、拍视频、重写说明等。

“扇娃”机制往往隐藏在自动化系统里。消费者提交退款申请后,平台系统可能设定多个自动审批关卡,一旦某个关卡触发疑点(如金额偏高、退款理由与购买理由不符等),就自动“驳回”或“待审核”,然后将问题推回给消费者继续提供新证据、重新确认、再次催促。

退款竟需扇娃操作 平台监管缺位让消费者维权陷困境

更有甚者,平台可能设置“时限诱导”策略:例如,退款申请若24小时内没人回复就自动拒绝;若消费者超过某个期限未继续回应,则系统默认退款申请“失效”。在这些机制下,消费者不得不长期盯着界面、日夜操作、反复催促,才能“触发”平台对退款申请的处理。

二、监管缺位与制度原因

一方面,现有监管制度对线上平台责任的划分尚不明确。很多法规将平台仅作为中介角色看待,不强制其承担售后或退款责任,使得在执法层面常出现“有事找商家、平台免责”的情形。这种定位使平台治理成为监管空白。

另一方面,监管部门在人力与技术资源上存在瓶颈。电商平台数量庞杂、业务种类复杂、跨地域交易频繁,监管部门难以及时介入、审核平台后台流程和退款机制,加之调查取证难度高,让“扇娃”式操作长期得以存活。

还有制度惯性与利益博弈的问题。平台巨头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,其渠道与资金压力强大,对监管规则参与与游说能力亦强。部分地方监管者为谋求经济发展、吸引平台落地,对平台违规行为执法不敢严格,使监管尺度松动。

三、消费者维权困境

首先是信息不对称。普通消费者通常不了解平台后台机制、流程节点、系统规则,无法判断退款申请为何卡壳,也难以找到突破口。平台掌握绝大多数决策权,而消费者几乎零话语权。

其次是维权成本高昂。消费者若走行政投诉或举报程序,需要撰写材料、提交证据、反复沟通、等待处理周期长,实质成本(时间、精力、交通)可能远超订单金额。这使得很多人望而却步,即便权益被侵犯也妥协。

再次,执行难问题突出。即使通过投诉、媒体曝光、平台客服介入等方式争取退款,最后也可能因为商家逃避、平台拖延、调解无果而难以执行。消费者胜诉后若要落实退款、赔偿,还有可能遭遇“败诉难执行”的现实。

制度层面需要明确平台责任。雷火竞技立法应规定平台在退款、售后、消费者纠纷中承担法定责任,尤其在“扇娃”机制面前予以限制和制裁。同时监管法规需追踪技术系统后台,对平台流程设计实行合规审查。

技术赋能可以提高透明度。监管部门和第三方机构可引入智能监督系统,对平台退款规则、算法机制、操作日志进行监测,对存在“扇娃”嫌疑的流程进行警告或干预,让平台流程设计不能随意“卡壳”。

此外,公益组织与消费者组织应发挥桥梁作用。支持消费者集体诉讼、公益投诉平台、维权数据库等,提供法律援助、案例分享与舆论助推。让单个消费者不必单打独斗。

总结:

退款竟需“扇娃”操作是平台避责和消费者权利受挤压的典型表现。这种机制的存在,背后是平台利用技术规则转移责任、监管制度不完善、消费者维权成本高、执行难度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若不加以遏制,它将继续侵蚀市场公平与消费者信任。

为改变这一局面,我们必须从制度层面、技术监督、社会治理与消费者自救四条路径发力。全面明确平台责任、构建透明合规机制、强化第三方监督、普及维权支持网络,以及引导消费者提升维权能力。唯有让“扇娃”操作无利可图、无生存空间,消费者维权才不再陷入疲于奔命的困境。